电话

生平经历

杨子敏,原名泯之、成苑,1929年10月生于河南新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诗刊社原主编、鲁迅文学院原第一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文学组织工作者。2008年8月2日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杨子敏

杨子敏

    杨子敏,原名泯之、成苑,1929年10月生于河南新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诗刊社原主编、鲁迅文学院原第一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文学组织工作者。2008年8月2日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杨子敏,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

杨子敏

    1944年日寇侵占豫西,他被迫辍学。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血腥屠杀和肆意蹂躏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杨子敏同志自幼热爱文学,通过阅读大量进步书籍,激发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强烈愿望。同年10月,他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参加了八路军。之后,在新安抗日干部学校、豫西公学学习革命理论。


    1945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学业结束,立即奔赴抗日前线。他曾先后在八路军豫西分区、太岳军区、解放军二野十五纵队分别担任记者、文工队队长等职,并参加了豫北、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宝鸡、成都等地的多次战役。在抗敌斗争中,杨子敏同志拿起笔做刀枪,一边行军一边进行文艺创作,积极编写和印制阵地快报,组织排练歌剧、讽刺剧等革命剧目,以多种文艺宣传形式激励和鼓舞战友们战斗的士气和决心。


    1947年,经太岳军分区党总支批准,杨子敏同志立功一次;1950年,为表彰杨子敏同志出色的宣传工作成绩,62军军直机关授予他“模范工作者”称号;1951年,他创作的独幕剧本《复仇的火焰》、《测验》在西康军区的文艺评奖中,荣获“文艺创作甲等奖”。


    杨子敏同志幼年丧母,封建家庭礼教的束缚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走进部队后,他亲身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曾多次深情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真正地过上了自由民主的生活”。从此,他坚定了一辈子跟党走、献身革命文学事业的信念,为他一生的革命追求与革命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1949年5月后,杨子敏同志先后在62军、西康军区、184师政治部、军委装甲兵部等处担任文工团创作组长、创作室主任、干事、助理员等职。


    1953年9月,杨子敏同志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科科长、组联科科长、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协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从1957年7月开始,他遭到不公正待遇,被迫先后下放到河北怀来、河南渑池、黑龙江大庆、北京顺义等地,“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迫害,下放到湖北成宁“五七”干校劳动,直至1973年2月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1975年11月调入诗刊社,任编辑部主任,为诗刊社的复刊做了大量的组织筹备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到文学事业的恢复与重建之中。他忘我地工作,先后担负起繁重的文学编辑、文学组织和领导工作。


    1978年10月,杨子敏同志任中国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80年初任《作家通讯》主编,1982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代理局长,1985年1月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86年7月任诗刊社主编,1995年2月兼任鲁迅文学院第一副院长。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顾问,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98年7月离休。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被评为编审,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杨子敏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伟大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他始终拼搏在党的文艺、宣传岗位上,为发现、扶植、培养文学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殚精竭虑。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始终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研究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态势,强调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为促进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子敏

生卒:1929-2008

葬入陵园: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

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

葬入此陵园其他名人

大家都在关注